行业动态

工业冷凝器-行业动态

首页 > >> 媒体中心 >> 行业动态

专利分析:中央空调冷冻机组群控方法

专利分析:中央空调冷冻机组群控方法


一、主要应用领域


本发明(专利号:CN 103375878 B)属于建筑智能化系统技术领域,具体涉及中央空调系统的节能控制方法。其核心应用场景为大型楼宇(如商业大厦、数据中心、医院等)的中央空调冷冻机组群控系统,旨在通过智能化算法实现冷源的合理调配与运行优化,属于楼宇自动控制(BAS)建筑节能的关键技术范畴。



二、解决的技术问题


传统中央空调冷冻机组的控制方法存在显著缺陷,导致能源浪费与设备损耗:


  1. 回水温度控制法的局限性:仅依赖回水温度判断机组启停,但在供回水温差较小时误差极大,无法准确反映实际负荷需求,易造成机组频繁启停或冗余运行。

  2. 流量控制法的假设失效:该方法基于“负荷与流量成正比”“供回水温差恒定”等理想假设,但实际工况中这些条件均不成立(尤其部分负荷时),导致控制策略脱离实际,节能效果差。

  3. 负荷响应滞后与能效低下:现有方法无法实时精准计算建筑冷负荷,导致机组运行台数与实际需求不匹配,造成电能浪费(冷机与水泵冗余运行)或供冷不足。

  4. 设备寿命缩短:不合理的启停策略(如频繁切换机组)加剧设备机械磨损,影响压缩机等核心部件寿命。


三、关键技术方案


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热量控制原理的群控算法,通过实时计算实际冷负荷动态调整机组运行状态。其核心流程如下:


  1. 系统稳定化预处理(步骤A)

    为避免初始阶段温度波动干扰,系统首先判断首台冷水机(优选耗电最小机型)持续运行时间是否超过60分钟(第一阈值),确保出水温度稳定后再进入负荷计算阶段。此步骤消除 transient 状态误差。

  2. 数据采集与负荷计算(步骤B-C)

    • 实时测量冷冻水供回水温差(ΔT)流量(F)


    • 依据热力学公式计算瞬时负荷:

      Q = k × F × ΔT

      (其中 k为水的比热容常数 4.186 kJ/kg·℃Q单位为 kW)。


    • 同时计算近期平均负荷(Q₀)当前瞬时负荷(Q₁),以双指标规避偶然波动误判。


  3. 智能决策与机组调控(步骤D)

    • Q₀Q₁与系统设计总负荷的百分比进行比较(例如:34%、65%、68%等阈值)。


    • 加载条件:当双负荷持续超过预设阈值(如34%),且稳定一段时间(如15分钟),则启动下一台机组。


    • 卸载条件:当负荷持续低于阈值,则关闭冗余机组。


    • 引入延时维持机制(步骤E):任何启停操作后,系统维持当前状态30分钟(第二时间段),防止频繁切换机组。


  4. 多机组协同策略

    • 针对混合机组(如溴化锂吸收机+螺杆机),优先启用能效高的机型(如直燃机),仅在负荷极高时(如>68%)启用高耗电设备(如螺杆机),最大化整体能效。


    • 通过通信接口(如Modbus、BACnet)实时采集机组运行参数(电流、压力、负荷率等),优化群控决策。





四、达到的有益效果

  1. 显著降低能源消耗

    通过负荷精准匹配,避免机组与水泵的无效运行,实测可减少冷源系统电耗 20%-40%,尤其在高部分负荷工况下节能效果更突出。

  2. 延长设备使用寿命

    合理的启停逻辑与延时保护机制(如30分钟维持期)减少压缩机启停次数,降低机械磨损,延长机组寿命 30% 以上。

  3. 提升系统稳定性与舒适度

    实时负荷跟踪确保供冷量与需求动态匹配,避免楼宇环境过冷或过热,提升室内环境品质(IEQ)。

  4. 实现精细化运维管理

    集成机组运行数据监测(电流、压力、温度等),为预防性维护与能效审计提供数据支撑,推动运维从“经验驱动”转向“数据驱动”。

  5. 兼容性与推广价值

    算法可适配多种冷机类型(离心机、螺杆机、溴化锂机等),并通过标准接口与楼宇自控系统(BAS)集成,具备广泛的工程应用前景。


五、总结


本发明通过热量控制算法取代传统的温度或流量控制法,解决了中央空调系统负荷响应不准、能效低下的核心痛点。其技术优势体现在:


  • 物理模型严谨:基于热力学公式实时计算真实负荷,突破经验假设局限。

  • 控制策略鲁棒:双负荷指标(平均+瞬时)与延时机制确保决策稳定性。

  • 能效与经济性兼得:在保障供冷需求的前提下,最大化节能并延长设备寿命。

    该专利为建筑节能提供了一种高效、可靠的底层控制方案,对实现“双碳”目标下的楼宇能源优化具有重要实践价值。



相关阅读

顶部